首届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举办促进三链融通协作
 日期:2022-11-26   浏览:1431   来源:党员培训教育-官方网站  返回列表

央广网北京11月25日消息 11月25日,首届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大会将每年举办一届,旨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融通协作,搭建部省市合作、集群交流协作、学术研究探讨、重大成果展示的综合性平台,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共同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良好氛围。

首届大会以“多元赋能、开放协作、融合创新”为主题,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设的热点和前瞻问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进行高水平的思想交流与观点分享。重庆市原市长、研究员黄奇帆,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何映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郑红,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徐军,无锡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理事长徐一平,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曹佳中,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领导,知名专家和权威学者,各地政府和工信主管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集群发展促进组织和企业代表,还有关心和关注集群发展的金融机构和媒体代表近200人出席大会。

首届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大会现场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在致辞中指出,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制造强国竞相布局的战略重点。姚珺提出,下一步推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向世界级迈进重点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体系。二是要对标世界级集群培育目标,提升国家级集群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完善集群培育发展的支持政策。四是要提升集群治理现代化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何映昆在致辞中指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注重“硬实力”建设的同时,还要把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何映昆表示,提炼和弘扬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塑造和传播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的重要使命。希望与社会各界携手,加快推进集群文化建设,共同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集群名片。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徐军,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曹佳中也在大会上发表了精彩的致辞。

本届大会汇聚了经济、技术、金融、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畅谈集群发展。

重庆市原市长、研究员黄奇帆发表了题为《把握全球产业链发展趋势和主动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发表了题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进》的主旨演讲。屈贤明认为,根据产业集群在中国发展历程和特点,集群可以分为企业的物理集聚型集群、协同型集群、共享型集群和世界级集群4种版本,中国极少数集群具备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冲刺的条件。屈贤明建议,要适时推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行动,选择10-15家集群进行试点,各省市可以选择最有优势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世界级集群,培育过程中要“精准灌溉”,不能“大水漫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文辉、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主任陈大鹏分别围绕金融赋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国际合作、文化赋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集群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等内容作了精彩演讲。

大会期间举行了“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50人论坛”发起成立仪式并公布了首批专家委员名单。集群50人论坛是由关心关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设的专家学者和集群从业者组成的学术型组织,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召集组建。旨在搭建学术研讨、融通协作、文化塑造传播、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主要通过组织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实地调研、举办品牌会议、挖掘传播集群故事等工作,加强集群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促进集群跨界协作,引导提升集群治理水平,塑造和传播中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形象。

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50人论坛发起成立

此外,会上还举行了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发起成立仪式和金融“链”集群活动启动仪式。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分别发布了《区域(城市)产业名片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报告》等研究成果。下午还举行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名片打造理论与实践探索”和“新时代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的责任与担当”两场平行论坛,以及金融“链”集群·江苏站首站路演活动。

来源:央广网


<上一篇:云南宣威晚熟苹果丰收错峰上市助力农户增收下一篇:烹饪炊具变迁折射西藏百姓生活之变>
0.077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
ad-left
ad-left